馬鞭草產(chǎn)自中國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新疆、西藏。全世界的溫帶至熱帶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 功能主治:清熱解毒,活血散瘀,利水消腫。治外感發(fā)熱,濕熱黃疸,水腫,痢疾,瘧疾,白喉,喉痹,淋病,經(jīng)閉,癥瘕,癰腫瘡毒,牙疳。 《別錄》:主下部匿瘡。 《本草拾遺》:主癥癖血瘕,久瘧,破血。作煎如糖,酒服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:通月經(jīng),治婦人血氣肚脹,月候不勻。 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治金瘡,行血,活血。 《綱目》:搗涂癰腫及蠼螋尿瘡,男子陰腫。 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活血通經(jīng)。能去膿毒,洗痔瘡毒,退上部火,理跌打。 《分類草藥性》:去小便血淋腫痛。 《天寶本草》:利小便,平肝瀉火。治赤瘡,火眼。 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根用于赤白痢疾,慢性瘧疾,水腫,膨脹等。并有瀉下作用。[5] 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馬鞭草,本是涼血破血之藥。下部膿瘡者,血熱之極,兼之濕熱,故血污濁而成瘡,且有蟲也。血涼熱解,污濁者破而行之,靡不瘥矣。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,亦此意耳。 《歐洲藥學(xué)雜志》:治療和預(yù)防血腥吸血熱。 |